簡易家譜|將有歷史的紙張電子化吧!
乾隆年間,我家第一代祖先渡過黑水溝來臺灣,之後就一直定居在八里,直到民國 60年代,阿公阿嬤好不容易攢了點錢,才帶著全家大小搬離八里,搬離觀音山到市區住,包括我爸國中以前,我家總共在八里住了兩百多年。
去年阿嬤過世後我在她的櫃子裡發現這項東西,不知道是誰寫的也不知道放多久了,我覺得很酷,就想說將之做成電子檔,但是我也沒有那麼大的心力去找其他族親做完整的族譜。
因為光第二代的 張建偃祖公就生了八個兒子,而他兒子也是我直屬的 張烏春祖公則是排行老二,經過這 200年,早就開枝散葉成一個大家族了,所以就紀錄下與我親屬關係近一點的,這大概只能稱作家譜吧。
註:第一代的 張永回祖公出生於西元 1766年,但他兒子 張建偃祖公卻在1778年出生,換算下來等於他12歲就生了這個兒子,我覺得有可能是登載錯誤,有機會的話再去把這件事搞清楚。
雖然神主牌位後面也有登載一樣的事情,但要在農曆 12月 24日清屯的時候才能拿下來看,又每年清屯的時候急急忙忙地要把事情做完,老是忘記要做這件事,所幸在今天想起了有這樣東西,就做個簡易的家譜。
其實在查埔(男性的臺語)阿祖入贅了以後,爺爺跟他媽媽姓,我們家早已不姓張了,但不知為何,倒沒跟姓李的那邊有什麼來往,反而是跟張家的人比較有在保持聯絡,每年清明也都會跟張家這個在八里的大家族一起去掃墓。
不過從我這代開始,因為已經不住在八里,跟宗族們沒有了地緣關係,除了清明掃墓會有默契地出現以外,可以說是完全不熟識了,而且我家又不同姓,說來感慨,或許再過沒幾年就會斷掉聯繫了吧。
今年過年前,要是我記得,希望也能把李家那邊的譜系電子化,不過除了這些紙上看的見的關係,已沒有了真實互動,親戚關係的式微,可能是現代社會必然的結果。